對于發行市場來說,新基金整體風光無限,但市場分化已經非常明顯。9月10日,隨著又一只新基金宣告成立,今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數量已經超過1260只,募資總金額達到2.2萬億元。不過,盡管發行市場整體表現不俗,但市場分化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爆款和發行失敗并存幾乎成為常態。
趨勢一:頭部效應突出
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截至9月10日,隨著弘毅遠方國企轉型基金宣告成立,今年新成立公募基金已經超過1260只,基金募資總規模達到2.2萬億元。
以8月為例,當月新成立偏股類公募基金1277億元,其中主動偏股公募基金發行規模1144億元,較前期小幅下降,但仍處近兩年的中等偏上水平。而從今年下半年來看,新成立基金數量為421只,規模達到5799.81億元,盡管六、七、八三個月份,都穩定在4000億元左右,但之間的分化已經非常明顯。
從基金公司層面來看,四家頭部公募平臺,今年新發規模均超千億,包括廣發基金以1708.65億元排名第一;其次是易方達基金,今年新發規模達到1462.94億元;還有南方基金、華夏基金,今年新發規模分別為1080.15億元、1007.44億元。
而從近期誕生的幾只爆款來看,劉格菘管理的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基金,以148.70億元的新發規模位居今年新發規模首位;還有交銀招享一年持有FOF基金、匯添富數字經濟引領發展三年持有基金、富國長期成長基金發行規模也達到80億元或以上;值得注意是,首只外資公募基金貝萊德中國新視野基金,首募規模也有66.81億元。
關于當前基金發行市場的特點,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李柯柯分析,一是發行市場上演強者恒強,綜合實力較強的基金公司發行力度大,且憑借品牌影響力、投研實力、渠道建設能力等優勢,吸引資金向頭部基金公司聚集;二是明星基金經理效應依然顯著,過往業績突出的基金經理對投資者具有天然吸引力,募集資金體量大;三是銀行系基金公司依靠強大的銀行端銷售渠道,在新發產品市場,尤其是固收類產品上體現優勢。
趨勢二:市場頻現“壓哨”發行
基金發行市場的分化,從近期部分產品的動作也能看出,“壓哨發行”動作頻頻。很簡單,就是在新基金獲批發行的“最后一刻”,才進行正式發售,這與年初的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按照新基金發行的相關規定,新基金須在拿到批文的6個月內發行。然而,近期多只基金出現“踩點”發行。
9月7日開始發行的交銀施羅德鴻泰一年持有基金和匯添富添福匯盈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基金,早在3月9日和3月31日便獲批,上述兩只基金申請材料接收日分別為2月4日和1月29日。9月6日開始發行的易方達長期價值基金和華安深證100ETF同樣是年初申報材料,申請材料接收日分別為2月25日和1月21日,獲批日期分別為3月15日和3月8日。在3月4日同一天獲批的兩只基金嘉實優質核心兩年持有基金和南方領航優選基金則分別于9月1日和9月4日開始發行。
此外,鵬華安頤基金申請材料接受日為1月14日,于3月25日獲批,9月24日才開始發行。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主要還是市場行情不配合,導致上述基金發行一拖再拖,最后只能是火線發行。
趨勢三:首現發行失敗
就在下半年以來,隨著權益類基金的降溫,固收類產品開始收到追捧,其中就包含FOF基金。不過,并不是所有的FOF基金都受到青睞。
9月10日,華泰保興穩健配置三個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公告稱,因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備案條件,基金合同未能生效。根據此前公告,該基金早在2020年就拿到批文,認購自2021年6月9日起,至9月8日止,歷時三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華泰保興基金首次嘗試發行FOF產品。截至今年6月底,華泰保興基金管理總規模約為261億元,其中,固收類基金約200億元,另有多只權益類基金規模在2億元以下。
實際上,就在本周,又有7只FOF產品開始發售,如南方富譽穩健養老一年、華夏安盈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興證全球安悅穩健養老一年持有等。
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今年以來發行成立的FOF新產品達40只,發行總份額達637億份,較去年全年增長超過100%。今年發行份額超過50億份的FOF產品有5只,其中最高的是交銀招享一年持有基金,發行份額近90億份,創下了國內公募FOF成立規模最高紀錄。
趨勢四:“買新贖舊”依舊存在
對于基金公司來說,投資者“買新贖舊”一直讓人頭疼,而從今年來看,這種現象還是存在。
但從7月基金申贖情況看,偏股老基金贖回規模有所擴大,超1500億份。這意味著雖然基金發行熱度不減,仍難改存量博弈格局。
招商證券研報表示,從8月發行情況看,居民購買基金熱情不減。但今年以來,市場風格與過去兩年明顯不同,此前投資收益可觀的基金贖回壓力猶存。因此,綜合基金發行和申贖情況,公募基金基本仍處于“贖舊買新”的存量博弈狀態。
安信策略也認為,5至7月公募基金新發行份額約5145億份,贖回份額合計約4000億份,考慮到贖回份額的凈值普遍高于新發行份額,預計整體公募基金為存量博弈狀態。
對于這種現象,滬上一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還是因為當前的銷售模式造成的這種現象。對于銷售渠道來說,無論是銀行,還是第三方線上渠道,“買新贖舊”都是有利可圖的事情。很簡單,這會增強渠道的銷售規模,從而提高尾隨傭金提成。
今年5月,基金業協會發布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保有量規模名單,首次將公募基金存量保有規模對外公布,引導市場走出“贖舊買新”的虛假繁榮怪圈。(李銳)